霞浦傍海,内外兼备。境内海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比陆域面积大近20倍,约占全省海域面积的20%。外海濒临宝岛台湾,霞台海上民贸素有往来;内海东吾洋和官井洋,有着“蓝色聚宝盆”的美誉。勤劳勇敢的霞浦人,长期都有耕海收渔的传统。改革开放后,在两岸关系逐步缓和和“科技兴海”旗炽引领下,两岸海上民贸逐渐化暗为明,霞浦“海上田园” 开发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在104万亩的浅海上,霞浦养出了产量位列全国第二的海带和品质上乘的紫菜,收获了“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的命名;广阔海区数以万框计的渔排,年均出产2.1万吨的大黄鱼等鱼类,还创出南北轮养鲍鱼的模式。通过攻克科研难题,霞浦育出的滩涂鱼、乌贼、半滑舌鳎等鱼苗,还游到了省外。2011年,霞浦水产品总产量31万吨,位居全省前茅;海洋生产总值42亿元,同比增长28.4%,约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36.4%。
长期耕海牧渔,霞浦获得不错的回报。“但是,这种仅仅停留在耕海牧渔水平上的开发,并未发挥出霞浦海洋资源突出的优势。作为‘海峡蓝色经济实验区’的一部分,我们要树立全面经略海洋的意识,突出围绕霞浦海阔港深岛多等特点,全面推进海岸、海峡、海域、海岛、海港的整合和开发,形成海陆资源互补、布局互联、产业互动的大格局。”霞浦县委杨培钦书记说。
霞浦岸线长达480多公里,约占全省八分之一,境内拥有大小岛屿193个;港口资源丰富,可建5个20万-30万吨级的泊位,50万吨级码头深水岸线有5.5公里。黄金岸线蕴藏的资源,早就滋长了当地人对建设大港口、发展大物流、开发临海大工业求之若渴的心情。前年,“海西宁德工业区”的落地,终于揭开了霞浦港口资源的面纱。一个千亿临港石化大型投资项目的签约,开启了霞浦经略海洋的大幕。
近两年,霞浦继续牵手海洋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经略海洋的规划,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电力先行,上好大京风电、通岛海底电缆等项目,并从西、南、东三个方向举债修建疏港公路,与穿境而过的沈海高速和温福铁路对接,旨在强化能源保障的同时,全面打开通往海洋、海岛的快捷运输和供电的通道。西向盐溪疏港公路去年通车,东向三沙疏港公路上月响起了动工建设的鞭炮,下半年,南向总投资15.5亿元的东冲交战公路,又将拉开建设的序幕。大京风电去年已投产;通往大、小西洋等岛屿的“大西洋二回海底电缆工程”,也进入招投标的阶段。与此同时,县里加大临海临港产业项目策划、包装的力度,全面推进招商引资。目前众多临海临港产业项目,已开始在霞浦岸线集结,大量来自省内外的资金,正在陆续流向霞浦海洋经济的开发。
总投资10个亿的福宁湾围垦项目,即将完成5434米海堤的建设;三沙中心渔港已完成五澳区码头工程的建设,正在兴建四澳区C、D防波堤主体工程,项目竣工后,可提供600艘400马力船只防御13级台风。海水养殖种子工程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接近完成三分之一的工程量。总投资10个亿的五星环球造船和总投资8个亿的申望海上装备制造项目,正在加快粞装码头和船坞、船台的建设。长腰岛储油库附属工程基地,紧张推进。即将在霞浦岸线登场亮相的,还有海峡摄影文化旅游度假区、昌贸海洋装备制造、东冲半岛船舶工业集中区、东方海上好莱坞和华能霞浦核电量等多个临海临港大项目,总投资分别为12亿、11亿、5亿、80亿和1000亿。
在霞浦经略海洋经济的道路上,目前也许有许多地方还要用到诸如“将要”,“等到”等字眼,但是,已在霞浦岸线上布点的大项目,毕竟已成为我们踮起脚尖、眺望霞浦兴海强县未来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