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攻略

花钱不被讨好 一般老板都这样

2012-06-14分类: 职场攻略点击:2070 次

    我们要强调的是员工做的事情与应该做的事情之间的比拟,而不是部门与部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拟。否则,评价得越多,人际关系越复杂;考核会沦为关系导向、人事导向,而非业绩导向。

  鲁柏祥:到了年底,又有很多老板开端为发年终奖头疼了。有个好朋友通知我:“发年终奖真不是人干的,我们公司去年多发了2000多万元的奖金,但仿佛大家都不称心。”

  有一家企业,老板对某位干部很称心,给了10万元年终奖;由于整体效益不错,又多给了一笔额外的奖励,这名干部也很称心。不过,第二年年底时,老板就没有发那笔额外奖励。这名干部当场生气了,马上提出辞职,他说:“去年拿到这么多,今年怎样变少了?”由于他对第二年的收入有了更高的希冀,把额外的奖励当作了天经地义。

  老板为什么“花钱不讨好”

  《浙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花钱不讨好”的事情呢?

  鲁柏祥:问题的症结在于企业没有做好绩效管理,也没有做好有效的绩效考核,这样必然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绩效考核的有效应用,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实,很多时分并非只需大家多拿了,就没意见了。组织中,公正、公平有时常常比几愈加重要。假如没有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管理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有效的绩效管理应从绩效方案开端,到任务分配落实,依据员工的实践工作业绩对其工作结果停止评价。但是,很多企业相关担任人只看结果,只强调绩效考核,这是一种“事前不分明、事后乱点谱”的简单结果导向的做法。

  实践上,管理的实质是强调过程的。一些员工繁忙了一年,平常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不好到什么水平、需求承当什么义务,全然不知。平常公司只说“做好了会奖励你的,多劳多得,不会让你吃亏的。”固然每个人都好好干了,但大家对结果的预期各不相同。到头来,老板总觉得曾经给了员工很多,但员工总是不称心。其实,管理的准绳常常是“先小人、后君子”而不是相反。

  《浙商》:老板与员工都应当有个恰当的心理预期,基于对市场行情与本身实践状况的预期。

  鲁柏祥:很多企业把绩效考核与对员工个人评价混在一同,这也是不对的。考核要把对人的评价与对事的考核分开:绩效考核就是对事的评价,尽管事的结果,必需做到“对事不对人”;但如今很多企业把绩效考核分为3大块:业绩、才能与态度。其实,这是对人的评价。人才怎样用,从这3个方面调查是有道理的。但绩效考核不是对人的评价,由于对人的评价客观成分太多,这样公正性就会出问题。望文生义,绩效考核就应该从“绩(结果)、效(效果)”两个方面动手。

  只需采取客观评价打分的做法,即绩效考核的办法不合理,做得好与做得差的评价就会差不多。这就会挫伤优秀者的积极性,让一些人趁火打劫,把精神放在人际关系的处置上,而非把事情做好。这样,就背叛了绩效考核的初衷。

  谁来做绩效考核

  《浙商》:企业中该由谁来做绩效考核呢?

  鲁柏祥:不少企业常常采用“多对一”的方法,看起来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在承当考核义务,实践上谁都不承当义务。老板也会把义务推掉说:“我也没方法,这是大家评的。”这是一种趋向于均匀的做法,固然有很多规范,但实践上并没有依照这一套,他们常常凭觉得说:我以为他就是这样的。

  “多对一”的方法,招致最理解状况的业务直接相关人员没有发言权,或只是其中的一票。实践上这种方法是不公平的,极易打击员工的积极性。这种方法到最后还是演化成均匀主义,这样团队生机何来?老板此时也只能当“冤大头”,出了再多的钱,也没人说你好。有效的绩效考核就是让事实说话,力避客观人为。

  《浙商》:“多对一”的评判很常见,那您以为应该怎样做呢?

  鲁柏祥:我以为考核应该是“一对多”,而非“多对一”。绩效管理应该由各部门先拿出计划,再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谐和与统筹。我们要让这个范畴的专家来考核,让内行说了算,而不是外行说了算。企业要让各相关部门把义务担起来,以防止鱼目混珠。比方,每个部门的费用终究如何,应由财务部做出独立评价,消费过程中的产质量量应由品控部门独立评价。这样一来,原先,作为决策机构的会议就转换为议事机构,对“一对多”考核结果的合理性停止讨论,对“一对多”的结果停止客观性、公正性的审核与监视。大家听取意见,评判考核能否客观公正,如有不客观的中央就责成整改。

  此外,绩效考核应保证透明,测评计划要事前公开,否则人家会不服。任何一名员工好在哪里、差在哪里都要公开,不能暗箱操作搞得不明不白。事前明白规则而不是事后再停止弥补,这样才干保证绩效考核与评价的公正性。

  怎样做绩效考核

  《浙商》:绩效考核应当怎样抓?

  鲁柏祥:绩效评价要根据目的、任务、结果与规范,考核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达成目的;结果是对量的考核,而规范是对质的考核。我们要强调的是员工做的结果与应该到达的请求之间的比拟,而不是部门与部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拟。否则,评价得越多,人际关系就会越复杂,待人处事世故者常常就占有优势。这种做法,会使得考核沦为关系导向、人事导向,而非业绩导向。

  依据管理学的“SMART准绳”,施行目的管理不但是有利于员工愈加明白高效地工作,更是为将来的绩效考核制定了目的和考核规范,使考核愈加科学化、标准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开、公正与公平,没有目的是无法考核员工的。但是,很多企业组织目的不明白,只能是拍脑袋打分,而没有以事实为根据。

  此外,企业还要有绩效考核计划,要有抓绩效考核的组织与相应的制度。正如要运输一堆货物,假如怎样运晓得了,但汽车没有;汽车虽有了,但怎样开还不晓得,这样都是无的放矢。只要有了系统的考核计划,考核才干变成一种持续的行动。

  《浙商》:对职工与干部的绩效考核有什么区别?

  鲁柏祥:很多企业的考核只是在做个人的绩效考核与评价,这样的考核落在每个个人身上,其实没有与实践工作分离,并且对干部的考核与对职工的考核混在一同。其实,企业考核要分为组织考核与个人考核。首先是组织考核,在此根底上停止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职工依照个人评价就能够,但要把部门绩效当成对干部绩效评价的主体与根据。

  职工考核只强调作业结果考核即可,而对管理者一定要强调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分离。结果考核要以管理者所属组织(团队)的总绩效为主要方面,管理者自身工作结果为次要方面;对管理者的管理考核,倡议从能否有效推进执行及如何推进执行(管理过程性)两个方面动手。(源自江阴人才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