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发清的“欣农生态链式养殖基地”,建在离半拓村6公里的河山村大门山。200多亩原生态山场,虫子鸡正在林下自由地觅食或嘻戏。山坡下,东西各有一条清澈的小溪,随时可抽到养鸡的用水。坡上小平地,8座标准的鸡舍前,均有一个蝇蛆池和饲料斗。“基地采用的是生态链式养殖的模式。用养鸡出栏的鸡粪,经发酵培养蝇蛆和蚯蚓,同时当肥料,用于种植皇竹草、高梁和玉米,又为虫子鸡提供‘绿色’的饲料的补充。所以养出来的鸡,品优味美。”每当有人来基地采购成品鸡,彭发清都会领着客户参观基地养的30多笼蝇蛆和15亩皇竹草、高梁和玉米种植园,现场做起促销的“广告”。
彭发清原是村中贫困户,但作为新生代农民,他没有落入“越穷越生”的怪圈。二十出头时他就在广东、厦门等地当油漆工“小包头”。生下女孩后,在村里他带头放弃二胎生育的指标。“在外地当‘小包头’,年毛收入有七八万,但是开销大,养一个女儿都很勉强。更受气的是,工程尾款经常无法追回来。”他说。2006年31岁时,他荫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北壁是省定贫困乡。近年沿海村通过养海带、养鲍鱼,村民逐渐富起来,但山区村却一直没有找到致富的出路。2007年的一天,在去北京接单的火车上,彭发清碰到一位推销虫子鸡的河北人,聊天中,他发现这种鸡老家气候、环境也很适合养。心一热,他放弃了北上,随即参加了河北省生态禽蛋研究所举办的培训。不久,在乡计生协会创业基金支持下,他订了3000只鸡苗,回村先行办起了养鸡场。
“我回乡养鸡是先摸路,最终要的是大家一起养,一起发!”彭发清说。两年的摸索,他摸出了“生态链式养殖”的模式,同时,也慢慢摸清成品鸡促销的路数。去年11月,他信心满满把鸡场从半拓村迁到生态环境更优、交通条件更好的河山村大门山,并增加投资30多万元,打出了“欣农生态链式养殖基地”的牌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贫困乡山区村民特别是计生户,带出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
虫子鸡生长期一般为6个月,出栏时体重3斤多。链式养成一只成品鸡,成本约50元,按目前每斤30元的销售单价计,平均每只可卖到100元。欣农基地上半年算准时间新养8000只虫子鸡,中秋、国庆两节已销出1500只,收入15万元。“效益不错呀!”两天前,半拓村两户计生户看到彭发清养鸡前景好,向他提出入股基地的要求。日前彭发清又在乡计生协会的鼓励下,顺利注册成立了“欣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他说:“成立合作社,一为方便贷款,继续扩大基地养殖规模,投资开辟销售网点;二是有利于下一步扶持当地农户参与发展虫子鸡养殖业,并当好提供养殖技术、包销产品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