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将在明天上午登陆,请将船只开回港里避风。”2010年8月30日,台风“狮子山”即将登陆,霞浦三沙镇五澳村的渔民们第一时间都收到了村委会打来的电话和短信。
五澳村地处霞浦三沙镇,是一个人口达2770人的临海行政村,当地村民主要以渔业为生,60马力以上的渔船有66艘,60马力以下的渔船有5艘。每次台风,这里都成了防台风前沿。不过,有了多次抗灾救灾经验,该村已经建立完善的防汛救灾应急预案,防汛救灾领导小组、村级防汛救灾应急队伍、易发灾害部位负责人,一一明确,同时还建立了一整套的防汛救灾运作规程。例如,当3小时内雨量达到20-35毫米时,进入初级防御状态,实行24小时防汛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相关人员回村待命;而当沿海最大风力达到8级时,所有防汛相关人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到达指定部位,入户到点及时传递相关防灾信息……除此之外,该村还对信息传输、人员转移安置、救灾物质储备、灾后自救等等都制定了详细的方案。
“我们还在安置点准备了干粮、水、床褥等必需物品,安置群众在这里生活几天是没有问题的。”该村村委主任林立珍告诉记者,该村目前有这样的安置点2个。
据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遭遇风风雨雨的洗礼与考验,也经过多轮次的修订与完善,我市目前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健全、完善、可行的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全市2276村都像五澳村一样建立起了详细的防灾应急预案,每年修编一次,实现了“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工作目标。预案一经启动,全市上下就按预案部署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就像一台上紧了发条的机器,高效平稳地联动运转起来。
据了解,在防灾减灾非工程措施上,近几年,我市还开展了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全市共建设视频会商终端148个,覆盖12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实现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村的目标,目前该系统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建设了赛江洪水预警报系统一期、二期工程,全市共建成1个中心站、10分中心站、11个中继站和110个遥测站,自动测报全市各个重要部位的降雨量和洪水位。完成赛江流域、霍童溪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软件开发并投入运行。对市级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了9县(市、区)防汛指挥决策分系统,逐步提高县级防汛指挥决策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市还计划建设九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防御体系,今年启动已列入国家第一批建设计划的寿宁、古田、柘荣三个县,其余县(市、区)列入国家第二批建设计划,每个县投资约600万元,主要建设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雨量站、视频监视点、乡镇发布平台及村级预警广播设施等非工程措施,进一步提高基层防灾抗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