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陈忠:从公办队伍中走出的民办教师

2011-12-20分类: 法律法规点击:1656 次
十五年前,踏着自己恩师走过的路,陈忠圆了儿时的梦想———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偏远的北壁中学任教。

  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他就立下了“当园丁培育百花,做黄牛无私奉献”的誓言,并为自己定下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准则。在近十年来急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同样经历了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剧烈变动:从公办教师到民办教师,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育工作者,但不变的是,他那始终充满工作热忱的教育情怀。在那一方黑板前,他用全部的深情和爱心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令人钦羡的业绩。

  从公办到民办 11年前自“砸”铁饭碗

  1996年陈忠从福建师大地理系毕业,作为校优秀毕业生、党员,他本可以选择条件优越的城区学校任教,但在了解到霞浦北壁中学缺乏师资,希望支援时,他主动写了申请书,踏上那片僻壤。

  回忆起在北壁任教的那些日子,陈忠仍记忆犹新。

  当时,由于当地的经济条件很差,村镇间连公路都没有开通。当地很多学生都是贫困生,很容易辍学。他每周都要下到各个村,到学生家动员、请求他们来上学。他当时月工资也就375元,但当学生遇到困难,他常自掏腰包帮助他们。有个学生家住偏远的池沃村,家境十分贫困,连注册费都付不起,为了帮助他上学,陈忠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200元资助他。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

  台风时节,北壁经常下大雨,学校地势又低,很容易洪涝成灾。老师学生有时候都得打赤脚上课。

  当时学校每个老师都准备三件东西———雨衣、雨鞋、手电筒,被戏称为该校老师的“三宝”。

  一次,由于下了一晚的雨,洪水肆虐,教学楼都被淹了半层,学生被困在教室内动弹不得。他和其他老师就用竹排将学生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安顿。陈忠当时担任校德育处主任,兼任生管和班主任,要管7个班,每周还要上十几节课。

  就这样,他在北壁一干就是三年。直到1999年,陈忠出于发展上的考虑,应聘去了福州连江的一所私立学校,成了一名民办教师。

  陈忠说,这在当时,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作为一所民办中学,陈忠看上的是学校灵活的管理机制。此外,由于其生源较好,在给老师的待遇方面也相对比较优厚,陈忠沉下心来投身民办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