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宁府城隍庙历史沿革
霞浦县古名温麻,创建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县治在今霞清县古县村、县境范围相当于现在的连江、宁德、周宁、寿宁、福安、霞浦、福鼎、柘荣8县及罗源、政和、各一半的面积,除辽阔的海洋、众多的岛屿外,陆地总面积约有1.16万平方公里。
唐、宋期间,连江(包括罗源)从温麻县划出自立为县,原温麻县改名为长溪县,县治由古县村移至今之霞浦松城镇,后因宁德、福安各自建县,长溪县境面积缩小为3500平方公里(即今之霞浦、福鼎、柘荣三县领地)
北宋元礻右 二年(公元1085年),创建长溪县城隍庙(即福宁府城隍庙的前身)为闽东境内第一座城隍庙,至今已有九百一十三年的庙史。元、明两代,长溪县升为福宁州,原县城隍庙,改为州城隍庙。清代,福宁州升为福宁府,原福宁州城隍庙随即改为福宁府城隍庙。原奉祀的城隍爷,亦依例晋爵为监察司民威灵公。每岁春秋仲月,地方官于风云雷雨坛合祭,每月朔、望行香及祈祷皆诣庙。神为西汉御史周苛,因守荥阳,羽破城、苛骂不绝口,羽怒,烹,高祖即位,思苛忠烈,令天下郡县各设城隍庙祀之。故福建都城隍庙与福宁府城隍庙,所祀之神,皆为周苛御史也。
福宁府统辖霞浦、福安、寿宁、福鼎、宁德五县(当时周宁、柘荣尚未设县),福宁府城隍也统辖五县城隍,城隍庙内,并塑有五县城隍神像合祀之。霞浦县是福宁府的所在地,起初只有福宁府城隍庙,未有霞浦县城隍庙,鉴于福宁府五县其他四县都有县城隍庙,因此霞浦县知县胡世钰,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将福宁府城隍庙东侧的原蓝溪书院旧址,改建为霞浦县城隍庙。另外于明嘉靖间,戚继光参将,带领的浙江义乌兵,来此剿除倭寇,义乌兵营有一段时间常驻本县,他们都带有义乌城隍爷的香位前来,这些义乌兵也就在驻军处,建立了一座义乌县城隍庙,因此霞浦县城就有府城隍、县城隍和义乌城隍三个城隍庙,所以霞浦城隍文化特别发达,老百姓和政府,对城隍文化也比其他地方格外重视。三个城隍庙,都有较多神产,尤其是福宁府城隍庙,神产之多,富甲福宁府的所有庙宇。
福宁府城隍庙原有建筑规模
福宁府治的霞浦县城,背倚龙首山,面向松山海形势险要,景物幽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城内房屋鳞次栉比,各种庙宇不下一二十座,其中最大庙宇就是福宁府城隍庙。该庙占地约7亩,坐北朝南,内有三进,分为三堂,第一堂亦称前座,面向东门大街,为重檐歇山顶双层砖木结构,左右有东西辕门,中为弧形照墙,墙中有彩色巨型麒麟图像,入内有东西马厩,塑有披鞍大马及马夫神像,栩栩如生,显得庄严威武,经中天井上台阶为长廊,廊上卷棚顶,悬柱梁边挂满宫灯,装饰极美观。前座入口处有红漆大门六扇,平日左右边门出入,神诞节日正门始启,正门内正中,有六角形戏台,面积约50平方米,高约1.5米,台沿雕刻花鸟人物,五彩油漆,台顶天花板为八角形斗拱,结构精致,台前为观众看戏的大厅,两旁为小天井,天井外上有环楼,下有厢房,专供妇幼看戏之用。
二堂又称中座,为单层悬山顶砖木结构,登上台阶,东西两边各有厢房六,祀有科房官员及福宁府属五县城隍神像,中有大厅,供行人走路及节日城隍出巡前,排列仪杖、銮驾之用。
三堂左右为钟鼓楼,厅中大殿为城隍爷座位,座位背后有一暗室,内塑有一尊特别高大的城隍师爷神像,俗称“土城隍”,室内阴森森,非有紧要事故,人们不敢进内点香。
此庙系北宋元礻右 二年(1085年)创建,明洪武三年福宁县令郭征一修,成化十六年福宁州判黄晟又一修,嘉靖乙巳年,福宁州知州黄良材,曾扩建并大修一次,进士林炫有记。该次修庙立有碑石一座,经地下发掘出土,今仍树立于庙中。最后于民国四年全宫又进行油漆重修一次。自从建庙至今,将近千年历史,地址始终没有变动。